信息公开 > 巴中市医疗保障局 > 规划信息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贯彻落实〈四川省“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2-05-16 16:53 来源: 巴中市医疗保障局

各县(区)人民政府,巴中经开区、文旅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有关单位:

    巴中市贯彻落实四川省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413


巴中市贯彻落实《四川省“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扎实推进“十四五”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医保基金整体运行安全可持续,推动全市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决策部署,以推动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主线,以解除全市人民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为目的,以创新医疗保障体制机制为动力,统一制度、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提升服务,不断增强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统筹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扎实推动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助推健康巴中建设;积极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更有价值、更可持续的医疗保障,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医疗保障工作要围绕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更加健全,医药服务供给侧、医保公共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统筹推进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制度体系更加成熟。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十四五”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统一,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多主体协商机制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二)重点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发挥医保基金的战略性购买作用,让全市医疗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深化,多元付费方式全面推行,以市场为主导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完善。

(三)智慧医保全面应用。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医疗保障各类数据全面接入国家、省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医保电子凭证普遍推广使用,实现医保税务线上参保缴费“一网通办”,医保线上办理率明显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更加便捷,医保智能监控体系更加稳定高效。

(四)基金运行更可持续。个人、单位、政府筹资责任更加科学均衡,医疗保障基金运行更加安全稳健,基金结余控制在合理区间,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衔接有序、可持续性增强,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

(五)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传统服务方式和线上服务方式协同发展,服务流程更加标准、便捷,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两定”机构管理更加规范高效,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六)基金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医保基金监管责任体系、制度体系、执法体系和保障体系,形成以法治为保障,信用管理为基础,多形式检查、大数据监管为依托,党委领导、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个人守信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管格局和医保基金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的社会氛围,实现医保基金监管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常态化。

三、重点任务

(一)健全完善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实事求是确定医保待遇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持续巩固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健全完善重大疫情、灾害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强化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互补衔接,进一步巩固提升基本医疗保障待遇水平。

1.健全完善保障政策。完善职工和城乡居民分类保障政策,落实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健全基金分类建账、分账核算制度,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统筹完善医保门诊和住院待遇政策,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完善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政策,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改进个人账户计入办法,进一步拓宽使用范围;做好对健康损害大、费用负担重的门诊慢性病、特殊疾病医疗保障工作;按照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要求,进一步厘清待遇支付边界,明确政策调整权限,规范政策制定流程;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金承受能力,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待遇水平,逐步缩小待遇保障差异;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大病保险可持续筹资机制,强化保障功能,提高保障能力;完善生育保险政策,积极贯彻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要求,做好生育医疗费及生育津贴等待遇保障。〔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县(区)人民政府(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2.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机制,全面落实资助参保政策,合理确定救助水平和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精准精细实施分类救助;制订全市统一的医疗救助办法和经办流程,提升医疗救助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导慈善等领域的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进一步筑牢民生托底保障防线。〔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乡村振兴局、市残联、县(区)人民政府〕

3.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应保尽保;统筹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政策,调整优化脱贫人口医疗救助资助参保及大病保险倾斜支付政策,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平稳过渡,持续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做好因病致贫返贫风险监测,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的主动发现机制、动态监测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精准帮扶及依申请救助机制,进一步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坚决防止规模化因病致贫返贫。〔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乡村振兴局、市残联、县(区)人民政府〕

4.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疫情、灾害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完善医保基金预付和结算制度,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确保医疗机构不因费用问题影响患者就医。严格落实国家、省级关于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用的豁免政策,有针对性免除医保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后顾之忧。〔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县(区)人民政府〕

(二)优化筹资运行机制。着眼医疗保障基金中长期平衡和基本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健全与基本市情相适应,与各方承受能力相匹配,与基本健康需求相协调的筹资运行机制。

5.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制度,落实持居住证参保政策,将非本地户籍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不断完善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方式,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按规定落实好省内统筹地区之间缴费年限互认;积极融入全省统一的参保登记平台,形成全民参保数据库,常态加强部门数据共享、比对,及时掌握医保参保人员增减变动信息,避免重复参保,巩固提升参保覆盖率。〔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县(区)人民政府〕

6.完善责任均衡筹资机制。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适应、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执行基准费率制度,均衡个人、单位和政府三方筹资责任,合理确定费率并动态调整,逐步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与个人缴费标准调整到合理比例;积极对接省级部门稳步探索应对老龄化医疗负担的多渠道筹资政策,加大各级财政对医疗救助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捐赠参与救助,进一步拓宽医疗救助筹资渠道。〔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县(区)人民政府〕

7.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严格按照全省统一的预算编制口径和办法科学编制医保基金收支预算,逐步将人口结构、发病率、医疗费用变化趋势等要素纳入预算编制指标;完善预算执行分析,强化基金预算执行刚性约束力,实现医保基金运行平稳可持续;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从决策、管理、效果等方面探索构建医保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实施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医保基金使用质效。〔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三)不断改进医保支付机制。严格落实“保基本”的原则,坚持临床需要、合理诊治、适宜技术和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思路,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基本形成管用高效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制度。

8.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按照药品目录管理职责和权限,全面执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022年底前将自行增补品种消化完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规定,统一执行全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数据库;强化医保药品分类管理,完善药品单行支付政策,健全医院和药店“双通道”供药机制;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民族药、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制剂纳入我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积极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范围管理,2025年前融入全省统一的医保医疗服务项目数据库;按照相关政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按照国家、省部署,建立医保医用耗材准入制度,完善医保医用耗材目录,促进医用耗材合理使用。〔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9.完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办法,推动实施区域性医保基金总额控制,逐步实现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2022年出台推广按疾病相关分组(DRG)结合点数法付费方案,2023年建成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管理平台,2024年对DRG付费改革权重分值、结算办法、配套政策等技术性指标及参数的科学性、符合性、标准性、适用性进行评估,2025年全面开展DRG付费绩效评估工作。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积极探索对中医药医疗机构的调整系数进行倾斜支持政策,推进医疗康复、安宁疗护、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及医养结合住院、家庭病床等按床日付费;逐步完善家庭医生医保签约服务包政策,实行按人头付费;完善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政策,推行按中医疗效价值付费、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管理改革,强化考核管理和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医共体实行“一个总额付费、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医保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门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门诊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方式,建立健全与门诊共济保障相适应的付费机制。〔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县(区)人民政府〕

(四)建立健全基金监管机制。聚焦构建全领域、全流程的医保基金安全防控机制,以法治为保障、信用管理为基础、多形式检查和大数据监管为依托,加快推进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个人守信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管格局,基本建成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和执法体系。

10.完善基金监督检查制度。坚持依法监管,完善日常巡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重点检查、专家审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检查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完善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监管的制度和机制,提升监管的专业性、精准性、效益性;严格依法对检查发现问题的处理并督促整改,加强基金监督检查能力建设,强化人员力量和技术手段,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执法人才培养和配置;做好全市医保领域依法治市各项工作,坚持会前学法制度,规范化培训执法人员。〔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委编办、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审计局、市市场监管局、县(区)人民政府〕

11.健全高效智能监控制度。利用全省统一的智能监管子系统,对所有定点医药机构实行全方位、全流程、全环节智能监控,实现就医过程中的事前提醒、事中预警、事后分析和药品、医用耗材进销存数据实时监管;积极推广视频监控、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应用,加大对重点人群、关键场所、关键环节实施真实性监控;不断完善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等基础信息标准库和临床指南等医学知识库,完善智能监控规则,将异地就医、购药直接结算纳入智能监控范围。〔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县(区)人民政府〕

12.完善基金综合监管制度。建立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部门间协同监管、协同执法的综合监管工作机制,推行将医保基金监管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构建共治共管格局;推进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综合运用司法、行政、协议等手段打击欺诈骗保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完善行刑、行纪衔接工作机制;建立医保基金社会监督员制度,完善欺诈骗保行为举报奖励制度,促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大重大案件曝光力度。〔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县(区)人民政府〕  

(五)深入推进医药价格改革。发挥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杠杆作用,加强政策和管理协同,推进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实惠的医药服务。

13.健全集采联动工作机制。构建政府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落地实施;有效落实省际联盟药械带量采购工作,深入治理药品、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平稳推进国家集中带量采购范围扩展,逐步扩大到民营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力争“十四五”末,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品种落地500个以上,高值医用耗材种类达到5类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在用药械必须全口径通过省药械采购平台进行采购,禁止一切形式的非平台采购,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采购情况监督检查,加大督促整改和通报力度。〔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县(区)人民政府〕

14.深化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不断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配套政策,按规定将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节省的部分医保资金用于激励医疗机构,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参与改革积极性;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依托国家、省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全面使用招标、采购、交易、结算、监督一体化的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子系统,推动全市医药机构全口径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对货款资金流、订单信息流、货物物流实行“三流合一”综合管理;推行带量采购、价格联动采购、备案采购三种采购模式,持续完善医保支付标准与集中采购价格协同机制,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引导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实现耗材质量可靠、流通快捷、价格合理、使用规范。〔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县(区)人民政府〕

15.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落实国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探索建议符合改革要求的医疗服务价格新机制;探索建立灵敏有度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科学确立启动条件、调价空间、调整方法,建立医疗服务价格重要事项报告制度,常态化开展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立项评审及价格制定工作,每年进行调价评估,确保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稳妥有序;建立医疗服务价格与医保支付标准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积极响应全省特别是川东北经济区医药服务价格联动机制建设,规范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逐步消除地区间差异。〔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16.完善医药价格监测机制。健全医疗服务价格指数评审制度,按期监测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运行情况;建立药品价格异常变动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综合运用监测预警、函询约谈、提醒告诫、成本调查、信用评价、信息披露等手段,全方位对药品价格实行常态化监测,促进医药机构和医药企业价格自律。〔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

(六)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效。以高效便捷为目标,全面推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创新,进一步完善医保经办服务体系,深化医保协议管理,加快推进异地就医结算和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医保公共服务标准化和便捷化服务质效。

17.完善经办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医保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市打造1个市级样板窗口、5个县(区)级标杆窗口、100个乡镇(街道)医保服务标杆点位;建设300个医保定点医药机构标杆服务点、30个智慧医保管理服务标杆机构;在所有乡镇(街道)设立医保服务机构或服务窗口,配备专(兼)职医保工作人员,负责政策宣讲、参保登记、缴费辅导、费用报销、医疗救助等业务,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医保服务站(点),探索实施基层医保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经办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与管理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医保优质化服务、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医保服务质效。〔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委政法委、市税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县(区)人民政府〕

18.严格医保协议管理。完善定点医药机构管理办法和定点医药机构医疗保障服务协议文本,进一步简化优化医药机构定点申请、专业评估、协商谈判程序;强化协议执行情况监督管理,严格定点医药机构考核,维护协议的权威性;积极适应人口老龄化、群众多元化医疗需求,合理确定定点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支持“互联网+医药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健全新增定点医药机构纳入协议管理评估细则和定点医药机构绩效考核细则,进一步强化协议管理和考核结果运用,探索建立跨区域就医协议管理机制。〔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县(区)人民政府〕

19.推动经办服务便捷化。加强医保经办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服务下沉,让参保登记、待遇支付等经办服务更加便捷;积极适应新业态新经济的参保服务需求,进一步优化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推动部分医保经办服务事项实现“省内通办”“川渝通办”和“跨省通办”;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服务创新并行,加快推动智能化切实提高适老化水平,大力推广使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推动医保直接结算网络向乡村延伸,做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改善参保人员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体验。〔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县(区)人民政府〕

20.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落实国家医保经办大厅设置与服务规范化要求,2025年前实现县级以上医保经办标准化窗口全覆盖;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体系,规范公共服务事项内容和流程。深化医疗保障系统行风建设,落实“好差评”制度。〔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县(区)人民政府〕

21.深入推进异地就医结算。推动异地就医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实现异地就医备案方便快捷、方式多元。推行异地就医备案“承诺制”“容缺后补制”,推进异地就医备案“零跑腿”“不见面”等线上服务,2022年开通网络备案渠道,为参保人员提供线上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服务。〔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县(区)人民政府〕

(七)健全医保信用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基金监管、医药价格和招采等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22.探索建立基金监管信用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医药机构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参保人员、参保单位的信用记录、信用评价和积分管理制度;创新定点医药机构综合绩效评价机制,将信用评价结果、综合绩效考评结果与医保支付总额预算管理、检查稽核、定点协议管理等指标关联融合。〔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

23.探索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管理制度。依托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子系统,健全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完善信用评级、分级处置、信用修复等机制,探索实施量化评分,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促进医药机构诚实守信。〔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

24.推动医疗保障领域信用管理。探索建立医疗保障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机制,依法依规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推动相关行业协会制定并落实自律公约,促进行业规范信用管理、强化自我约束。〔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八)协同推进健康巴中建设。深入实施健康巴中战略,增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激发医药服务供给侧活力,有效提高医药产品供应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高血压、糖尿病(以下简称“两病”)管理和用药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25.加强“两病”管理和用药保障。加强部门协作和政策完善,积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作用,持续推进“两病”门诊用药待遇保障、政策衔接、医保支付等工作。强化医保、卫生健康部门数据共享,直接标识“两病”患者,推进“一单制”结算,落实“长期处方”制度。〔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县(区)人民政府〕

26.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医养结合。加强养老服务、医疗康复与医疗保障的协同发展,完善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医保待遇调整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出台家庭医生医保服务包、安宁疗护、家庭病床等医疗服务项目管理和相关医保支付政策,加快将符合条件的康复护理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养结合机构的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县(区)人民政府〕

27.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争取纳入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范围,建立符合市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县(区)人民政府〕

(九)聚力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进一步优化医疗保障资源配置,推动跨区域共建共享;促进地区间医疗保障待遇趋同、监管联动、服务统一,推动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28.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保协同发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保障战略合作;深化渝巴、成巴、川东北经济区、陕西汉中等地区域协作,建立健全异地就医协议管理协同机制,扩大门诊直接结算范围,推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协同推进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基金监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形成医疗保障跨区域协同发展新思路、新格局。〔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县(区)人民政府〕

(十)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在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

29.鼓励发展多形式的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商业健康保险规范发展,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加强产品创新,开发面向全体基本医保参保群体、与基本医保政策紧密衔接并具有普惠性、互补性、可持续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满足群众多元化保障需求。〔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巴中银保监分局〕

30.鼓励发展慈善捐赠、医疗互助。支持慈善医疗救助,统筹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医疗救助积极性,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支持医疗互助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工会发展职工医疗互助保障,更好减轻职工医疗费用负担。〔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

(十一)大力推进智慧医保建设。推动本地医保系统信息全面接入国家、省医保信息化平台,发挥信息技术在加强要素保障、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精准治理中的基础优势,大力推进智慧医保建设。

31.全面运用医保信息平台。运用医疗保障业务标准、编码标准和技术标准,推动经办管理、公共服务、智能监管、大数据运用等要素一体融入国家、省医保信息平台,用好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医保骨干网络,实现全市医保业务信息平台全面支撑、业务系统全部集成、全域数据有序共享。〔责任单位:市医保局〕

32.全面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药机构全面实现系统对接,具备医保电子凭证应用条件;发挥医保电子凭证在参保登记、就医购药、费用结算、信息查询、经办管理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优势,持续丰富线上线下应用场景和服务功能,形成以医保电子凭证为载体的医保“一码通”服务管理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医保局〕

33.加强医保数据联动共享。以国家、省医保信息平台为基础,推动医保部门与定点医药机构、医药企业间信息互通,实时汇聚医保、医疗、医药数据;积极推进“互联网+医保”,推行医保电子病历,推进医疗电子票据使用,支持医保处方流转;加强部门数据协同共享,对接四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身份认证等基础支撑功能、办件结果共享,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加强医保与卫生健康部门合作,探索医保电子凭证与电子健康卡集成互用,推动医保与卫生健康部门的信息业务编码标准互认共享;依法依规推动医保经办机构、商业保险机构、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乡村振兴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十二)加强医保干部队伍建设。拓宽人才来源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培养锻炼,提升能力素质,完善考核机制,注重激励约束,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精湛、勤政廉洁的医疗保障干部人才队伍。

34.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选拔重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坚守为民服务初心,强化宗旨意识,确保医疗保障系统干部忠诚、干净、担当。〔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县(区)人民政府〕

35.建立高素质专业队伍。健全医保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期医疗保障改革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的医保干部队伍;强化实践锻炼,健全干部交流机制,发挥智库专家作用,加强医疗保障专家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县(区)人民政府〕

36.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围绕改革发展等中心任务,聚焦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2023年完成全市医保干部大轮训;在“十四五”期间分批选送干部职工到高校参加专业知识提升培训,改善医保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医保现代化治理能力。〔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县(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党把方向、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医疗保障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自觉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市、县(区)各相关部门要明晰权责,加强沟通,通力协作;各级医疗保障部门要统筹协调,协同推进,细化落实举措,明确工作责任、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方案落地落实。

    (二)强化法治保障。要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机制,加强医疗保障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医疗保障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开展医疗保障基金监管案卷评查,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扎实开展依法行政监督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医保普法宣传,引导全社会增强医保法治意识。

    (三)严格监督评估。要积极推动重要指标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加强督查督办,确保工作落实;要定期组织开展方案实施综合评估,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保证方案执行效果;要主动做好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大力营造以改革创新促进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